蓝狮在线_蓝狮注册登录[综合网站]
全站搜索
资讯详情
国产潜艇空气再生试验时工人不敢进密封舱军代表:我第一个进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5-05-26 02:58   文字:【】【】【

  。这种装置可以利用化学反应,不断清除艇员们呼出的二氧化碳,并产生氧气。潜艇的空气再生能力,是其战斗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空气再生装置最核心的部分是“再生药板”,这是一种超氧化物,在有空气流动时,它就会发生化学反应,释放氧气,世界各国的常规潜艇通常采用这种方法来制造氧气。

  我国常规潜艇部队成立于50年代,但直到成军近20年后,才用上国产空气再生药板,打破苏联的封锁,期间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本文将回顾我国第一个潜艇空气再生药板的研发历程,文章中引用的情节、人物和数据都来自解放军防化兵史料。

  在五十年代中苏蜜月时期,苏联对我们的援助慷慨而全面,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潜艇部队。在苏联帮助下,中国海军的潜艇部队从零开始建设,不但从苏方获得了武器装备,艇员也由苏联人训练。中国潜艇学员和苏联潜艇兵同吃同住同训练,学成后组建了新中国第一支潜艇部队。

  在“师傅”手把手的培训下,新中国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跻身为少数具备潜艇战能力的国家之中。

  五十年代,根据中苏两国协议,中国应该拥有自主制造潜艇的能力。为此,苏联人不但提供了03型潜艇的生产图纸,还派出大批专家到上海,帮助我们逐步掌握了潜艇的生产制造技术。但他们也有私心,关键的空气再生药板一直不肯转让,只能从苏联购买。

  1956年,海军司令部军械部防化处的工程师高与棫(yu)向上级建议:潜艇空气再生药板的生产技术应该尽早掌握。苏联不给,我们可以自行研制。

  1956年中苏两国还一片和谐,没有任何要撕破脸的迹象。我国潜艇再生药板的供应也有保障,只要付款就能立刻从苏联买到。

  但海军中的一些有识之士,例如高与棫和他的战友们,有责任心、更有远见。他们认为,再生药板这种极其重要的消耗品,一旦断供潜艇就无法潜航,事关重大。如果我们可以自主生产,不管是从技术储备还是降低成本的角度考虑,都很有必要。

  高与棫的建议上报后,受到海军军械部领导的重视。海军相关部门开始和防化兵协调,商议共同研发事宜。但由于各种原因,项目推进的进度并不快,这和当时中苏两国关系的大环境有关,在“中苏两国友谊万岁”的口号下,大部分人都没有危机感。

  一直到建议提交2年后的1958年6月,国产空气再生药板的研制的小组,才终于成立。

  空气再生药板的研制,由海军和防化兵共同负责。海军派技术人员、防化兵研究所提供试验场所和设备,双方合作攻关。新成立的研制小组由三人组成,高与棫担任组长,成员还有贺湘安和丁洪云。

  1958年我国的化学试验条件并不完善,自研空气药板很有难度。但摆在小组面前的最大障碍还不是实验条件,而是缺乏技术资料。

  在缺乏基础研究的前提下,为了尽快拿到产品,科研小组只能“逆向研发”——对苏联成品进行仿制。这听起来似乎难度不大,但其实并不轻松。

  药板在工厂标准化、大规模制造前,必须先由科研人员搞清成分,这就需要先在实验室内完成物理和化学分析,并且合成出成品。虽然全世界的常规潜艇都装备有空气药板,但受当时国际环境限制,小组能得到的唯一实物,只有苏联制造的B64型。

  要弄清苏联药板的成分,当时的条件下只能用笨办法——不停的在实验室化验、分析,寻找答案。这个工作,不但强度很大而且过程很折磨人,因为注定要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为了测定药板的相关化学性能,小组设计、组织了大量活动性试验。试验进行时,成员不能回宿舍休息,累了就在实验室打个盹儿。如此高强度的工作持续了一年多,他们才初步拿到成果:苏联药板的主要化学成分是超氧化钾。

  接着,高与棫带领小组又经历一番艰苦攻关,成功在实验室合成了纯度达到94%以上的超氧化钾,突破了制造再生空气药板的理论难关,关键的一步完成了。

  实验室工作虽然获得初步成果,但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他们还要摸清空气再生药板的使用特性。

  要完成这个任务,只能去实用环境搜集数据。于是,试验小组先后多次跟随我军潜艇出海,在艇上实地观察再生药板的使用情况。

  为了拿到准确的样本数据,他们经常在又闷又热的潜艇里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期间还要不停更换舱室,依次做详细对比测试。

  随潜艇出海,对实验小组来说并不轻松。因为他们都没有经过潜艇航行训练,出海后又要在颠簸海况下工作,晕船在所难免。人一旦晕船,身体会非常难受,呕吐、无法睡觉,吃不下东西。据晕过船的人讲述,天旋地转吐出胆汁的感觉,简直生不如死。

  就这样,在1958年的中国潜艇上,一个海军科研小组一边呕吐、一边工作,承受着生理和心理的巨大考验。

  高与棫和他的同事们,用敬业和科学的态度对抗生理上的痛苦,最终整理归纳出了药板的关键数据:苏联制造的超氧化钾开始发生作用的时机,是舱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达到0.80%时;药板的最佳使用效能,每小时能产生可供64人呼吸的氧气。

  拿到实际数据后,接下来他们要进行第三步:返回实验室,确定药板的工业化加工工艺。只有制定出可以生产的工艺和标准,前边所有的工作才有实际意义。

  1959年,科研小组终于解决了全部技术难题,工业化生产空气药板的条件初步具备。海军司令部、军械部,正式向化工部提出试制超氧化钾空气再生药物版的需求;同年,化工部向北京西四化工厂下达了试制任务。

  接受生产任务的北京西四化工厂,解放前是一家私营工厂。1959年时,这家工厂刚刚从公司合营的阶段发展起来。相比其他厂,他们的技术和设备条件都很有限,但工厂的领导和技术人员听说要为海军潜艇生产配套装备,都干劲十足。在技术资料不足、设备又很简陋的情况下,工厂积极创造条件,开始试制。

  第一次尝试时,工厂使用的是“铅法”工艺,没过多久就拿到了成品。样品出来后,工厂的同志们高高兴兴地交付给海军。但海军验收后发现,成品中含有微量铅,判定:不合格。

  潜艇是一个密闭环境,如果空气药板中含有铅元素,就会随氧气释放,被艇员吸入身体。铅元素长期吸入会在人体骨髓中逐渐积累,给艇员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因此,用“铅法”工艺制造出来的药板,不符合要求。要想通过验收,生产工艺必须更换。

  海军的意见反馈后,工厂的同志们虽然有些失望,但表示很理解。他们重新想办法,一番研究后决定,把工艺改成“转炉氧化法”。

  转炉氧化法其实也不完善,并非最佳工艺。它虽然可以避免有毒的铅元素出现,但生产效率太低,而且加工出来的产品,有结块和反应不完全的现象,距离实用还有一定距离。

  为了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工厂开始改进设备。但受制于当时的条件,设备更换的难度和费用的太高,仅凭工厂自身没有能力解决。

  按西四化工厂当时的条件,只能延续落后的加工工艺。要彻底改善生产设备,不但需要大量资金,还必须扩大生产面积,也就是要修建新厂房。这些,都远远超出了一个普通工厂的能力范围。

  当时国家不富裕,一个铜板恨不得掰成两半花。更新工艺所需的这一大笔投资迟迟不能到位。受制于此,西四化工厂生产的药板质量和数量也无法突破,导致部队使用国产药板的日期一再推迟。

  时间很快就进入60年代,此时中苏关系风云突变,国产药板的需求压力瞬间增大。

  短期内,两国间已经议定的大量贸易协定被单方面终止,其中就包括潜艇用空气再生药板。从苏联进口的渠道一断,我国潜艇的战备立刻亮起红灯。一块小小的再生药板,直接影响到了国家的海防。

  这段非常时期中,因为空气再生药板匮乏,我军潜艇的训练、战备都必须节约每一块宝贵的药板,不到关键时刻不能使用,这就大大限制了战斗力的发挥。

  当时部队也想了很多“土办法”,搞一些就便器材来替代苏联货。比如,东海舰队防化化验室的主任陈有亭和技术员梁振华,就想出一个应急方案:把美制氧气面具生氧罐里的药粒,取出来放到C型潜艇再生药板的铁丝网中,可以临时替代苏联药板。这个应急的方法在03型潜艇上试用后,很受部队欢迎。

  但“拆东墙补西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要解决水下供氧问题,还是要依靠工业化生产。于是海军很快提出,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空气再生药板工厂。

  这次被卡脖子的教训太深刻,因此海军决心很大。但让国家投入资金又谈何容易?60年代初中国正在经历什么,在此不必多说。当全国都有难处、各种窟窿都等着补的时候,海军伸手要钱,难啊。

  不过,海军比谁都清楚,如果潜艇部队失去战斗力,对海防意味着什么?当时我们的海防体系主要依托“空潜快”,也就是岸基航空兵、潜艇和小型高速水面舰艇。潜艇,是这个“三角”的重要一环,没有它整个海防体系都会失稳。

  当时的海军司令员肖劲光亲自督促此事,于1963年3月给国务院领导写了信,详细汇报潜艇部队的紧迫需求和工厂的生产现状。2个月后,建立国产空气再生药板工厂,被列为国家重点项目。

  1963年5月,国务院领导正式批示化工部,国家在经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拨出1200万元为北京西四化工厂更新加工设备、在北京房山县建设新厂。

  1200万元,是个沉甸甸的数字,对60年代初的中国尤其如此。化工部指示,北京西四化工厂新厂专为海军生产再生药板,正式更名为“北京化工四厂。”

  肖劲光司令得到这个好消息后,立刻让秘书马宁打电话通知海军装备计划部,让他们抓紧派人去化工部和北京市化工局落实,并立刻派驻军代表协助建厂。

  当时的有利条件是,再生药板理论难关已基本攻克,工厂加工也积累了大量经验,需要解决的问题,仅限于新设备更新和新工艺探索。

  资金到位后,北京化工四厂新厂建设迅速铺开。这时困难时期还没过去,很多工人都严重营养不良、浑身浮肿。但他们依然加班加点,不耽误一点进度。当时工厂把一部分人留在清华园老厂址搞科研,另一部分人去新厂,抓紧搞基建。

  紧张建设后,新厂终于投生产。因为设备更新和规模扩大,工厂首次具备了电解氧化钾的能力,顺利制成了高纯度金属钾。这是关键的一步,为生产高质量超氧化钾打下了良好基础,是北京化工四厂生产条件逐步成熟的重要标志。

  为摸清产品质量,试制品还要做验收实验,其中一些项目需要做有一定危险的密封舱测试。这是因为,药板只有在模拟潜艇真实生活环境的密封舱中使用合格,才算真正过检。这个模拟试验,需要工人进入密闭舱室,仅靠空气再生装置制造氧气,连续生活2~3天。

  其实这也是人之常情,面对潜在危险时会产生畏惧,是人类基因中正常的自我保护机制。尤其是没有经过训练的普通人,面对这种高压力试验都会产生一种本能的逃避。

  据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防化兵史料记载:试验前夕,驻化工四厂的军代表打消参试人员顾虑的方法很直接:“军代表不但第一个进入密封舱,还和工人一起,全程在密封舱内进行了模拟试验”。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胜过千言万语的“动员令”。工人的顾虑彻底被打消,各项试验顺利开展。

  最后的试验结果是:首批试制品在密闭舱室内表现良好,所有参试人员生理指标稳定。

  1965年,化工四厂又再接再厉,研究出“喷雾氧化法”代替了“转炉法”,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终于实现了超氧化钾连续化生产。而且用这种工艺加工出来的产品,压制后药板强度均匀、混合性好,完全达到了上艇标准。

  至此,我国终于具备了大批量生产潜艇空气再生药板的能力。1965年4月,国产空气再生药板正式定型,命名为:65型-钾空气再生药板。

  北京化工四厂经历6年磨练,从小实验到中实验、再到生产线量产,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困难,终于制造出首批52箱再生药板。这些样品和苏联药板一起,进行了陆上模拟、密闭舱式试验和海上潜艇实际对比测试。最后证明,国产药板完全满足我军潜艇需求。

  随着国力提升,20世纪末我国又完成了“氧烛−氢氧化锂空气再生装置”的研制,并且已经装备了海军各型常规潜艇。

  如今,我国潜艇对舱室空气的质量要求,已由最初的保障人员生命安全,向高工效、舒适性发展;同时,更全面、更智能的生产体系也已经构建完成。

标签: 密封性能好
相关推荐
  • 长城汽车新专利:电驱桥壳体密封性能大幅提升未来出行更有保障!
  • 国产潜艇空气再生试验时工人不敢进密封舱军代表:我第一个进
  • 这是A股毛利率最高的光伏企业!BC的蛋糕它究竟能吃到多少?
  • 通威股份2024年年度股东大会:光伏企业练好内功方能迎来“春天”
  • 光伏组件龙头企业名单整理(523)
  • 内蒙古电力集团乌海千里山供电公司:强化用电检查护航安全用电
  • 时钟改造启幕 筑牢时间同步“安全网”
  • 中交路桥取得一种重载支撑双船体结构专利为大跨径拱桥整体船舶浮托法施工建设提供稳定可靠的保障
  • 平山开展农灌线路特巡保障春耕电力供应稳定可靠
  • AI时代:寿命延长与健康产业的未来探索
  •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5-2025蓝狮在线平台_蓝狮在线注册登录[综合网站]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