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狙击手》一片中的主角柳德米拉是一个具有超常射击天赋的人,经过培训和实战的磨练自然是理想的狙击手人选。
影片中,柳德米拉使用的狙击步枪是大名鼎鼎的莫辛-纳甘M1891/30狙击步枪。柳德米拉使用该狙击步枪符合史实,但是片中使用的光学瞄准镜有失误之处。莫辛-纳甘M1891/30狙击步枪的标准光学瞄准镜是PU瞄准镜,但在战争初期这种瞄准镜并没有大规模应用在该狙击步枪上。
柳德米拉使用的莫辛-纳甘狙击步枪,实际上当时PU瞄准镜并未正式生产,这是影片道具上的一个失误
苏联红军在“冬季战争”中吃尽了芬兰狙击手的苦头,也开始高度重视狙击作战。在此之前,苏军使用的是通过军事技术合作从德国得到的光学瞄准镜,后来才有了PE光学瞄准镜。这种瞄准镜实际上是德制瞄准镜的苏联仿制型,最初的瞄准镜架安装在机匣顶部,后因这种方式不适合装在莫辛-纳甘M1891/30狙击步枪上的圆形机匣顶盖,1938年又改为使用安装在枪身左侧的瞄准镜架。PE光学瞄准镜的原型是德国产瞄准镜,其密封性能非常好,而苏联当时的工业水平无法达到这样的要求,导致PE光学瞄准镜密封性能很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苏联采取了取消原来PE光学瞄准镜的调焦环的措施,以提高密封性,这就研制出了PEM光学瞄准镜。使用PE光学瞄准镜或PEM光学瞄准镜的莫辛-纳甘M1891/30狙击步枪一直生产到1942年,产量极大,甚至有一部分服役到了1960年代。
苏德战争爆发后,苏军无论是人员还是武器装备都遭到了惨重损失,狙击步枪也面临着不敷使用的局面。此时,托卡列夫已研制出了SVT-38和SVT-40步枪,同时研制了PU光学瞄准镜,可安装在这两种步枪上作为狙击步枪使用。后来,苏军发现PU光学瞄准镜结构简单、坚固,因此决定将其作为红军狙击步枪的标准配置而安装到莫辛-纳甘M1891/30狙击步枪上。
安装在莫辛-纳甘狙击步枪上的PU光学瞄准镜——该瞄准镜于1942年底以后开始使用
安装在莫辛-纳甘狙击步枪上的PEM光学瞄准镜——卫国战争初期使用的正是这种瞄准镜
PU光学瞄准镜放大倍率为3.5倍,全长169mm,质量270g,采用简单的欧洲式三柱分划。因放大倍率较小,莫辛-纳甘M1891/30狙击步枪一般只能用于对600m距离以内的目标实施精确打击。瞄准镜架安装在机匣左侧。除了加装在狙击步枪上外,这种瞄准镜也适用于包括14.5mm高射机枪和12.7mm高射机枪在内的多种重型武器,加装PU瞄准镜的大口径机枪射程距离可调到2200m。首批安装PU光学瞄准镜的莫辛-纳甘M1891/30狙击步枪,于1942年底开始制造,并且一直生产到1960年代,其中大多数生产于1942~1944年。从外观上来看,PE光学瞄准镜和PEM光学瞄准镜与后来的PU光学瞄准镜最大的区别就是,前两者长度较长,且部分安装在机匣顶部的瞄准镜架上。从本片中的画面来看,片中出现的莫辛-纳甘M1891/30狙击步枪全部采用PU光学瞄准镜。而在1942年底以前,这种瞄准镜还没有应用到莫辛纳甘M1891/30狙击步枪上。柳德米拉本人实际上已经在1942年6月退出了战场,以后也再没有参战。这也就是说,柳德米拉是不可能使用安装PU光学瞄准镜的莫辛-纳甘M1891/30狙击步枪的——这是制片方在道具方面的一个疏忽。
片中还有这样一个细节:柳德米拉在第一次作战中就取得了不错的战绩,而且击伤了一辆德军坦克的驾驶员,这辆坦克随后被苏军击毁,因此柳德米拉得到了师长的奖励,而这个奖励是一支SVT-40狙击步枪。SVT-40狙击步枪即著名的托卡列夫SVT-40半自动步枪的狙击型,如前所述,PU光学瞄准镜就是专门为这种狙击步枪研制的,后来成为二战中苏军的标准装备。本片中出现的SVT-40狙击步枪加装有一种外形与PE光学瞄准镜类似的瞄准镜,同样是安装在步枪顶部机匣的瞄准镜架上。SVT-40狙击步枪重量比莫辛-纳甘狙击步枪轻,而且射击精度也不低,但在苏军部队中却被认为结构复杂、不易保养、故障率高。与此相反的是,这种步枪却得到了苏军的对手芬兰军队和德国军队的青睐。芬兰军队在“冬季战争”中缴获了不少SVT-38步枪,他们认为这种步枪射速高,火力强大,只是有时出现卡壳故障而已。因此,芬兰军队留用了这种步枪,并且一直用作训练步枪使用到1961年。德国军队入侵苏联时缴获了大量SVT-38和SVT-40步枪,他们发现,这种射击精度不错的半自动步枪射速要远远超过德军的主力步枪——毛瑟98K,因此德国军队使用这种步枪非常广泛。不同的境遇表明,SVT-40狙击步枪这种较为精密的武器在训练水平较高的芬兰军队和德国军队中口碑很好,战争初期因伤亡惨重而充斥大量训练不足的新兵的苏联红军则与此相反。如果单从狙击步枪的角度来看,SVT-40狙击步枪虽然首发命中率比莫辛-纳甘M1891/30狙击步枪要低一些,但其半自动射击方式对于目标众多的战场更为适合。本片中,SVT-40狙击步枪被奖励给柳德米拉,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荣誉武器而非作战武器。片中也没有出现柳德米拉使用SVT-40狙击步枪作战的场面。但根据有关资料记载,柳德米拉确实使用过这种狙击步枪,且取得了不少战绩。
大家都知道,狙击手和精确射手有所不同:前者一般是独立编制并单独执行狙击任务,而后者则编制在步兵的基层单位,担负步兵分队内支援性的远距离精确打击任务。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片中的柳德米拉和众多狙击手实际上兼有现在狙击手和精确射手的特征:他们有时单独行动潜入到双方的中间地带狙杀敌方目标,有时也在阵地上直接配合步兵部队抗击德军的正面进攻。柳德米拉首次参加战斗,实际上就是发挥了步兵分队内精确射手的作用。她和马卡洛夫上尉及其他狙击手都在苏军战壕内与步兵们并肩作战,既没有独立的战斗编组也没有单独的阵地。柳德米拉的精确打击火力一方面可以给对方重要目标以精确杀伤,另一个更重要的作用是能够给敌方人员造成强烈的心理震撼。
此外,片中还有这样的细节值得注意。在敖德萨抗击德军进攻时,马卡洛夫上尉躲避德军炮火时用风衣裹住狙击步枪的枪身,以免其受到损坏。狙击步枪是由高精度步枪和精密的光学瞄准镜结合而成,尤其是后者更为“娇贵”。作为玻璃材质的光学器材很容易受到划伤而影响观察效果,更不用说被弹片或飞溅的石子击碎了。马卡洛夫上尉用风衣裹住枪身,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护光学瞄准镜以免受损而影响使用,这也是一名狙击手所必须时时注意的事情。
片中,柳德米拉在狙击德军通信兵时,开了一枪后缓慢地后拉枪机使弹壳慢慢弹出枪膛,然后才重新推送枪机上膛,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有利于隐蔽的动作。我们平时看到的使用旋转后拉枪机非自动步枪退壳时的动作都非常大,快速后拉枪机的动作使得退出的弹壳弹起很高。这样的场面军迷们看都很过瘾,这对于不需要隐蔽的场合来说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狙击手如果在敌我双方接触线的中间地带,这样的动作就比较危险了。这种地带是双方都极其重视的地区,各种侦察观测力量都集中观察这里,一旦稍有闪失就有可能被对方发现暴露目标,从而遭到对方火力打击,更不要说敌方的狙击手也在无时无刻地寻找目标了。狙击手应该养成这样的习惯,即任何动作都要以最小的幅度完成,以尽量减少自己暴露的征候。
《女狙击手》一片中不少其他战争场面细节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在此顺便说一句,俄罗斯战争影片一般在道具方面都非常讲究,值得借鉴学习。
在敖德萨防御战中,有一个镜头表现了苏军防御阵地的构成。从片中画面看,苏军的防御阵地由3段互不相连的战壕组成,看起来像是一个步兵排的防御阵地。每段战壕内差不多配备一个步兵班的兵力,相互之间没有交通壕连接。防御阵地两侧也没有侧防阵地,并且两翼全都是暴露的平地。这种蹩脚的防御阵地设置,实际上也正是当年卫国战争初期苏军防御阵地的真实反映。
先来看看二战中苏军防御工事的发展历程,就会明白卫国战争初期这种防御工事的巨大缺陷了。卫国战争突然爆发,苏联红军仓促转入防御,防御工事的构筑根本达不到要求。在多数情况下,苏军防御阵地互不相连,如同一串“孤岛”。德军很容易克服这些没有兵力、火力掩护的障碍。
苏军遭到惨重失败后,开始改变防御工事的构筑方式。从莫斯科会战开始到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防御阶段,苏军防御战术地幅内的工事构筑发生了很大变化——单个的步兵掩体开始以堑壕沿正面加以连接,各堑壕与纵深则以交通壕连接,这种做法先是在连防御地域内采用,后来逐步扩大到营防御地域,这样就使德军难以发现苏军防御的结合部和翼侧,同时加强了防空、防炮能力,并保障了兵力的自由机动。到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时,苏军步兵掩体均用堑壕加以连接,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苏军的防御工事构筑达到了相当完善的程度。以沃罗涅日方面军近卫第6集团近卫步兵第23军所属的步兵第375师和近卫步兵第52师在第一梯队组织防御时的工事构筑为例,每道防御地带由2~3道营防御地域组成,主要防御地带上又分为基本阵地和预备阵地。基本阵地由第一梯队营据守,营的防御地域由连防御地域组成,通常构筑3道堑壕。堑壕之间由交通壕连接,交通壕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作为斜切阵地使用。第一道和第二道堑壕之间的距离取决于地形条件,通常为150~200m,这样就可以保证第二道堑壕的火力支援防守第一道堑壕的分队,从而建立起两道堑壕之间有机的联系。第三道堑壕构筑在距第二道堑壕300m以上的距离上,构成了营的防御纵深,保障营、团预备队实施机动。这3道堑壕构成了主要防御地带的基本阵地。这样的防御阵地抵挡住了德军在东线战场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可见苏军的防御工事非常有效。
本片反映的是卫国战争初期作战,因此可看出苏军防御工事的缺陷,即堑壕之间没有交通壕连接,排的防御工事也没有与其他防御工事结合起来。这样一来,苏军只要进行机动就要暴露在地面上,而不能利用交通壕进行隐蔽机动。排防御工事是一个孤立的“小岛”,无法与其他部队的阵地结合成有机的防御体系,这样的工事根本无法抵挡训练有素的德军的步坦协同攻击。
片中还有这样一个细节:苏军第25步兵师师长彼得罗夫少将在与驻塞瓦斯托波尔的苏联海军指挥官交谈时,提到海军无法根据战场实际而改进战术的行为,将会使更多水兵阵亡。他还指出,上陆作战的水兵“不想挖战壕,不想伪装,不想匍匐前进”,“为什么不能换一套制服呢?”后来,在柳德米拉从狙击手的角度进行解释后,海军终于决定更换不适合地面作战的制服。这一细节实际上涉及到两个问题,即苏联的海军步兵以及其传统的战术问题。
不少人认为苏联海军步兵就是海军陆战队,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它们属不同的部队。卫国战争开始前,苏联红军拥有一个海军陆战旅,这是正式的海军陆战队建制单位。战争爆发后,苏军陆续组建了约10万人的海军陆战队,隶属于各舰队和区舰队,协同陆军部队保卫濒海地域、海军基地和港口。而苏联海军步兵则是从海军部队抽调人员赴陆地作战的单位。苏联国内战争时期,海军抽调了约75000人组成中队、营和旅参加了陆上战斗,这可以被认为是苏联后来的海军步兵的前身。卫国战争爆发后,由于海上战场并非十分紧张,苏联海军即抽出约50万人奔赴陆上战场参战。其中,仅根据国防委员会1941年10月18日的命令,就组建了25个海军独立步兵旅,后来又组建了10余个非独立的海军步兵旅,总兵力达6万人。这种海军步兵旅是由海岸部队和舰艇上的水手、准尉和军官组成的,通常由3个步兵营、2个炮兵营和1个迫击炮营,以及数个保障分队组成,兵力接近5000人。从1943年9月起,大部分海军步兵旅与陆军的步兵旅一起被改编为步兵师。这样,就能区分出苏联海军陆战队和海军步兵的区别了:苏联海军陆战队是海军的一个兵种,隶属于各舰队或区舰队指挥,主要参加滨海地区和海军基地等地域的作战;而海军步兵则是由海军抽调人员组成的归陆军指挥的作战部队,其虽然冠以海军名称,但实质是步兵旅而不是海军陆战队旅。德国也有类似的部队编制,如海军步兵师和空军野战师等,都是因为地面战场缺乏人员而从海空军抽调组建的,这样的部队同样不能视为海军陆战队和空降部队。
苏联海军步兵素以勇猛顽强著称,因其着黑色制服,德军称之为“黑色死亡”,并称他们是“不知道撤退的家伙”,由此可见其战斗精神之强悍。但也因为其军种性质问题,其装备和陆战素质并非十分出色。
影片中,柳德米拉从战场上幸存了下来,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女狙击手都如此幸运。德国二战王牌狙击手(狙击战果257人,在德国狙击手中排名第二)阿尔伯切特·维克尔,在其回忆录《东线狙击手》中,就曾描写过所在部队遭到苏军女狙击手袭击的场景。当时,先后有包括2名连长在内的13名德军官兵被击毙。维克尔等人进行反击,这些射术精湛但因缺乏实战经验在树上进行狙击的苏军狙击手都被击中掉下来,当德军发现地上血肉模糊的尸体都是一些非常年轻的苏军女狙击手时,感到极大震惊。特别是一名受重伤的苏军女狙击手仍然挣扎着抽出手枪,边喊“打倒法西斯”边开枪射击,随即遭到冲锋枪扫射而阵亡时,他们的这种感觉更为强烈。战争的残酷,并不会因为对手是女人而有丝毫的减弱。但愿这样的苦难永远不再重演!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