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昱能科技的“微逆及能量通信产品”收入9.84亿,占总收入的56%左右,工商储带来了收入5.424亿,占比约三成。多年来,它主打微逆这一产品的经营。
就技术路线和应用场景,逆变器可主要分为集中式逆变器、组串式逆变器、微型逆变器、集散式逆变器四种。其中微型逆变器功率量级不高,可以实现组件级的调节,且安装灵活,适用于对安全性、发电效率要求高,或存在复杂阴影、多朝向安装的户用式光伏。国内主要做微逆的主要是禾迈、昱能两家,在业内均属于领先梯队。
2022-2024年,公司尽管营收持续增长,归母净利润却持续下降,2024年降至1.4亿元,同比下降36.41%,增收不增利现象明显。
2025年第一季度的营收及利润再度跳水:营收1.91亿元,同比下降55.39%,归母净利润为2900万元,同比降了快28%。
据公司的机构调研说明,今年第一季度的营收大幅降低,是受行业传统的销售淡季以及元旦、春节假期因素影响。公司的工商业储能业务在第一季度通过并网验收的项目也较少,因此导致营收及净利润出现下滑。
该企业去年毛利率同比有所下降,至31%,2024年由于公司毛利较低的储能业务占比提升,拖累整体毛利表现。同期企业净利率8.19%,较2022的近27%显著下降。今年第一季度,毛利率有所好转。
去年公司净利润跌了,昱能科技的研发人员薪酬也大幅下滑了:200多号人的平均薪酬23.13万/年,上年同期超35万、2022年36万以上。对比看到,去年企业研发人均薪酬同比下滑30%以上,而且2022年至今的3年时间中,研发人员薪酬连续走低。这一点,聪明的投资者也注意到了,专门在近期的会议上向昱能科技有关管理层提出疑问。
公开数据显示,企业研发人员合计薪酬在2024年为5504.77万元,上期7367.35万元。当年昱能是增加了研发人员总数的。那么,新入职的没赶上一度超过30万的人均薪资高峰期;年资长一些的,去年薪资也被严重削减。
据透露,该公司去年研发人员人均薪酬显著降低的原因之一是,2024年因股份支付行权条件未达成,公司冲回了部分研发费用。
不单单如此,尽管昱能科技的利润连续3年大幅降低,但分红一直持续:2022年和2023年,公司有分红有送转。
2024年,昱能的现金分红方案“10派4”。如果昱能的某高管持股额度高,那么拿到的税前分红就价值不菲,有的甚至可能超过800万。而这仅仅是2024年的,还没有叠加持有高额股权的这些大股东2022年和2023年的超高分红收益。
几乎没有制造业环节、对外宣称非常重视研发,却在研发人员的待遇上“一降再降”。
另一面,昱能科技的大股东们分红没有停止过,真可谓“一边是晴天,一边是雨天”。
该企业2022年6月上市,2021年年底时的制造管理人员仅6人,彼时研发人员是它的13倍不止。去年全年,企业研发人员占公司员工总数的比例高达一半。
昱能也表示,它在经营过程中专注于研发设计和市场销售等环节。产品的生产环节,除部分自制外,大部分通过委托加工的方式进行。也就是说,这家公司制造方向上的负担并不重,属于一个轻资产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2024 年前12 月,该公司的研发费用同比也降低了10%以上,达9405.9万元。
当然,该公司也通过申请专利来巩固强化研发创新优势。2024年,公司新增申报知识产权63项,新增授权知识产权22项。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的知识产权总数共计188项,其中发明专利91项。
整个逆变器行业已经从过去的爆发式增长进入到逐步放缓的阶段。据海关总署数据,2024年1-12月,中国逆变器出口金额共计588亿元,同比下降16%。其中,欧洲、亚洲、拉丁美洲是我国逆变器出口的前三大市场。
2022-2024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量分别为87.41GW、216.30GW、277.17GW,全球新增装机量分别为191GW、345.5GW、451.9GW,可以看到海外需求增长仍然较稳定,这对于大量出口逆变器的厂商来说也是一个好消息。
但过去两年全产业扩产,包括光伏逆变器在内的产业链各环节产能存在过剩情形,致使业内公司库存高企,激发行业竞争。
这样的环境下,光伏逆变器行业竞争逐渐激烈,倒逼厂商降低产品价格争夺市场份额。但同时研发能力的强弱,也将成为企业在惨烈市场中脱颖而出的重要砝码。
以逆变器龙头公司阳光电源为例,企业研发费用2024年为31.64 亿元,同比增长 29.26%,其中研发职工薪酬在2023年的13.92亿基础上涨至18.17亿元。